抱石比賽的菜鳥體驗心得:大亂鬥 VS 輪轉制


為何參加抱石比賽?

我從小就不太喜歡比賽,尤其是個人賽。

小時候學圍棋最大的壓力正是需要經常參加比賽。比賽和平時的對弈不同,正規比賽不僅有時間限制,還有淘汰和排名的機制,加上比賽有大量的家屬觀眾與選手在場,儼然獨立於日常。雖然我們都常說「要用平常心對待」,可是真正遇上比賽日的時候,很難全無得失心。

參與個人賽或團體賽的感受更是迥異,小學、高中到大學都是合唱比賽的一員,大學時期也參與過啦啦隊比賽(擔任道具組)和系上羽球隊的比賽,這些團體賽有更多「與一群人一同朝目標努力」的過程,團隊間的合作、互助,或為了共同目標努力跨越衝突,總能留下許多美好與感動。但是,個人賽就像是個人能耐的試驗,一切純靠自己,比賽結果顯示的實力高低,也更難被合作的感動掩蓋。

深知自己不喜歡比賽,為何今年會參加兩場抱石比賽呢?原因其實蠻簡單,就只是因為攀岩至今還沒體驗過比賽,只看過 Rex 比賽兩次,以及追蹤 IFSC 與奧運欣賞頂尖高手的賽事,有點好奇參加抱石比賽的感受,也想看看主辦單位如何辦理比賽,剛好比賽日期是可以參加的,就報名看看。兩場比賽分別為:

  1. 久淘宜大殿淘氣盃(8月)V3~V4 成長組(大亂鬥制)
  2. 永和攀岩場幼獅盃(11月)V3 女子組(輪轉制)

以下稍微分享兩場比賽參與的體驗與心得。

久淘淘氣盃|大亂鬥制

報名契機

最初看到久淘淘氣盃,發現有豐盛的抽獎獎品,又想遠在宜蘭,應該比較不會遇到台北岩館認識的人,壓力會小一點,就當作自己的抱石比賽初體驗。

然而比賽當下的參與感受其實不太好,主要有三個原因:

1. 報名組別失算,高估自身能力

當時成人組別分為「新手組 V1~V2」和「成長組 V3~V4」,我心想自己現在 V2 大約都是 flash(一次完攀),參加新手組好像不大對,就報名了成長組。但事後發現成長組的路線難度真的不是我能在短時間內爬完的(大約都接近 V4),和主辦單位聊到,才知道「成長組 V3~V4」的路線真的偏難,如果想要在比賽有好成績,參加自己比較有把握完成路線的組別會更好。

由於是大亂鬥制,其實一入場就可以看到路線,那時我心裡就開始不太有把握了,因為有些成長組路線我不太能想像出自己順利爬完的畫面,是的,抱石就像魔法一樣,「無法想像的事情是無法實現的」(出自《葬送的芙莉蓮》)。 當下和陪同觀賽的 Rex 討論,他可能想給我信心,所以一直說覺得我可以爬完,但是實際上牆根本爬不上去的時候,心情上的落差感就更加強烈了。

2. 大亂鬥制的策略要素與排隊機制

「大亂鬥賽制」是場館已經設定好各級難度的路線,不同路線的分數有異(例如 V1-V2 路線每條 5 分,V3-V4 路線每條 25 分),每位選手會有自己的計分單,選手須拿著計分單到各區域前排隊攀爬,完攀即由裁判紀錄得分。在 80 分鐘內,選手自行選擇路線攀登,若墜落需重複排隊攀爬,過程中選手可互相觀看討論。

裁判在說明規則時就有提到在這種賽制「策略很重要」。事後檢討這次的策略錯誤,很大一部分是錯估路線的難度,而且從頭到尾都在排 V3 以上路線,排到之後又爬不完,等於缺乏上牆暖身,又爬太多強度較高的路線,力量一下就耗盡了。加上都沒有成功完攀,心裡很挫敗,更因為每次攀爬都有人在後頭排隊,嘗試當下的時間與被觀看的壓力更加強烈,大概一半時間過去,就已經完全沒心情享受攀爬了。

也因為這次經驗,讓我不太喜歡大亂鬥賽制,儘管可以參考別人的 beta,可是當下還要觀察哪邊人多人少、思考選哪一條路線、要去哪裡排隊等等,對我來說很難專注,反而增添許多焦慮。

3. 空間較擁擠,與不夠注意界線的男性

久淘的場館空間不算很大,同時有 40 位選手,以及各加一位觀賽親友,至少 80 人在場內確實偏擁擠,對於偏高敏感、本來就不喜歡人群的我確實產生不小壓力。但我覺得更不舒服的是很多選手不太注意身體距離。

由於我參加的成長組男性居多(本次比賽沒有分男女組),從排隊報到開始,就有一些人靠很近,我都自行往外站半步,就是不想擠在一起。既然我有空間挪動,其他人應該也可以調整一下與他人的距離。無論那種排隊的距離掌握是有意或無意,都讓我不太舒服。

然後我沒想到還會遇到類似「男性說教」(mansplain)的狀況。當我爬一條要推撐起攀的路線,失敗下來時,一個男選手突然對我說:「妳應該左手推進來一點,妳兩手太開了所以推不起來。」我當下想說:「你誰啊?」在攀岩運動中,互相提供建議是很常見的,但是如果完全不認識,只看到對方爬一次,又是比賽場合,儘管可能是出於好意,但這時的出聲指點帶給我的感受是很討厭的。

比賽結果

最終,我的比賽成績是 0 分,因為我太執著於 V3 路線,最後一條都沒爬完,又因為上述很多因素讓我比賽當下心情很差,讓我更意識到參加比賽的心態調整真的很重要,我還是有不斷提醒自己體驗和學習比較重要,至少我有盡量嘗試挑戰。

此外,整體路線都滿好玩,我和 Rex 隔天還再去爬一波。主辦單位則是非常用心準備超豐富的贈品(有吃有喝有鎂粉)和抽獎獎品(最大獎居然是 iPad 一台),選手是人人有獎、滿載而歸啊。

永和幼獅盃|輪轉制

報名契機

原本八月參加過久淘新手盃大亂鬥賽制後,暫時不太想再參加比賽了,這次剛好看到永和幼獅盃延長報名截止日,因為 V3 女子組人數不足可能會取消,而他們從初賽就採用輪轉制,讓我覺得可以體驗看看。加上根據前次經驗,這次報名前我先詢問主辦單位:「如果平時V3完成率大約 60%,是否適合參加?」主辦單位回覆路線難度大約設在 V2-V3,判斷是我比較可以挑戰的難度,就報名了。

當天參賽的整體心情比上次參加大亂鬥好非常多,我認為輪轉制是很關鍵的因素:

1. 讓人專注於路線的輪轉制

「輪轉制」是最接近國際正式攀岩比賽的賽制,每位選手依序出場,一次面對一條路線,五分鐘內包含觀察與不限次數的攀爬嘗試,路線與路線之間有 5 分鐘的休息間隔時間。輪過四條路線後,根據 TOP(完攀)和ZONE(中間得分點)的數量和嘗試次數排名。且因為不能事先觀察路線,設有選手隔離區,和比賽場地區隔開來,隔離區禁止攜帶手機、電腦等可以通訊設備,避免選手事前得知路線或 beta。

這次實際體驗,在五分鐘內可以專心觀察路線、思考怎麼爬,並盡量恢復指力再重新上牆嘗試,真的有「享受路線」的感覺。當下就是思考怎麼攀爬,並在內心為自己喊話,基本上不會受到其他選手或觀眾的影響,而且全部選手爬完才會進行名次排序,不會看到全部選手攀爬,我認為這也讓選手能更專注在自己身上。當然還是會有一點點時間壓力(不過五分鐘其實很足夠),以及想爬完但沒爬完的狀況,但會覺得自己對那條路線已經盡力了。

2. 可以充分暖身的隔離區

採取輪轉制帶來的另一個好處,是可以充分暖身的隔離區。一般而言,大亂鬥制不會設置隔離區,因為賽制本身就開放選手互相討論,但輪轉制不同,一定會有隔離區,在隔離區就是暖身的好時機。

有了上次暖身不足的經驗,這次我除了前一天與起床後先做瑜伽調整身體活動度,也先思考了需要哪些工具幫助自己暖身。根據許多教學影片,我最後攜帶了握力球和彈力帶,主要可以喚醒手指、手臂、肩胛和後背的肌肉,其餘可以靠地板動作解決。此外,我先詢問主辦單位是否會有岩牆可以暖身,得到回覆後也讓我決定不用另外攜帶更多指力工具,當天實際上在隔離區有兩三面上攀的岩牆可以暖身,這點真的很棒。

(不過一開始進隔離區可能還是要提醒選手把通訊設備放在外面,不應有選手或工作人員以外的人進入隔離區,以及暖身的岩牆也需要穿鞋上牆,看到有人光腳上牆有點傻眼……)

比賽結果

實際比賽攀爬時,體感路線難度滿精準在 V2-V3,沒有太複雜的 beta 要求。不過基於永和攀岩場的牆面設計,路線都是我比較不擅長的類型——

  • 第一條動態試到第三次成功,事後發現很多選手一次就成功,只能說動態還要多練;
  • 第二、三條偏力量型,要上天花板,都卡在 Zone 左右,嘗試三次手就 pump 了(第三條沒算到 zone 也可惜了);
  • 第四條其實不難,很可惜爬到最後手整個沒力,差一步完攀。

結果名次殿後,想想就算更有把握住,可能也進不了複賽(其他選手太強了)。不過這次攀爬過程算滿足,自認該處理好的動作其實都有做到,也藉此知道自己的力量、肌耐力、恢復速度(要正確甩手)和果決的膽量(第二條摔下來後就開始有點怕)還可以繼續加強。

總結

輪轉制舒服、大亂鬥熱鬧

總結這兩次抱石比賽的體驗,我自己比較喜歡 「輪轉制」 ,因為能更專注與享受路線和攀爬過程,不用排隊和挑選路線也減少了雜訊,感受上比較舒服;「大亂鬥制」 對我而言則有較多思考和心理上的負擔,不過優點應該是熱鬧,因為選手之間可以討論與互相觀察,如果和朋友一起參賽應該會比較好玩。

最後我也想了想舉辦和參加抱石比賽的意義。或許有些人是想要驗證實力,或有機會被看見、在比賽舞台上獲得喝采,也有些人可能很享受在競爭中不斷變強與成長的過程,或者像我一樣只是想體驗看看比賽的感覺(或是想要贊助商的獎品)。其實 不同的動機就對應出不同類型的受眾,這應該是在個人參賽的心態調整上,以及主辦單位選擇賽制或各方面機制上,都需要思考的

新手參加抱石比賽要留意的事情

經由兩次抱石比賽的經驗,也幫自己記下參加抱石比賽要記得的事情:

  • 選擇與自己能力較符合的組別,可事先詢問主辦單位的建議與路線難度設定,能力相符、落差不要太大會比較有成就感。
  • 充分暖身非常重要,不僅是對於比賽的表現,也是為了減少對身體的傷害,尤其比賽當下不免會比較緊張或想要拼一把。可事先詢問主辦單位是否有供選手暖身用的岩牆和空間。
  • 思考自己參賽的動機,建設健康的心態,選擇適合自己的賽制,幫助自己在比賽當下更能專注與享受。
  • 無論是哪一種賽制,高敏人可稍微注意主辦單位設定的人數上限與岩館空間大小,評估人均密度是不是自己可接受的。
  • 由於嘗試次數在任一種賽制都會產生影響,觀察路線、想好再上是重要的。攀爬當下卡住的時候,可尋找休息點好好甩手,才不會因為力量號進而可惜了。
  • 上牆當下要相信自己做得到,也要提醒自己冷靜、不要急(心急容易喘,較難精準控制,就更容易失誤),通常這樣更能提昇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