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山之旅|北大武山:陡上雲霧,撤退無悔
naruwan na iyanaya hoiya ho hai yan
哎呀~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
流呀流著啊滋潤我的甘泉
你使我的聲音更美,心裡更恬靜我們現在已經在一起
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
我一定會回到山下,再也不走了naruwan na iyanaya hoiya ho hai yan
哎呀~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
流呀流傳著古老的傳說
你使我的眼睛更亮,心裡更勇敢我們現在已經都回來
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
我會回到這片山林,再也不走了
——胡德夫〈大武山美麗的媽媽〉
行程紀錄
Day 1 上山|24℃⛅|6.5 km|上升1080m|5.5小時
- 8:20 高鐵左營站集合搭車
- 10:00 新登山口(-2.5k,1,200m)➜
- 12:00 舊登山口檢查哨(0k,1547m)➜
- 15:50 喜多麗斷崖(3.8k,2100m)➜
- 16:30 檜谷山莊(4k,2,108m)
- 17:00 檜谷山莊晚餐
Day 2 攻頂|22℃☁️|5 km|上升下降770m|7小時
- 1:30 檜谷山莊早餐
- 2:10 檜谷山莊(4k)➜
- 5:40 大武祠前稜線起點(7.5k,2856m)撤退➜
- 7:00 攻頂前最後水源 ➜
- 8:00 大武神木(5.4K)➜
- 9:30 檜谷山莊(4k)
- 午休(小睡1.5小時)
- 17:00 檜谷山莊晚餐
- 17:30 檜谷山莊出發至喜多麗斷崖看晚霞夜景
- 19:00 返回檜谷山莊
Day 3 下山|19℃🌧️|6.5 km|下降1080m|4.5小時
- 5:00 檜谷山莊早餐
- 6:15 檜谷山莊(4k)➜
- 6:30 喜多麗斷崖(3.8k)➜
- 9:35 舊登山口(0k)➜
- 11:00 新登山口(-2.5k)
睽違多年再上大山的命運多舛
這趟北大武旅途中,嚮導 JJ 問起我們的百岳經驗,談起當初爬奇萊南峰依然歷歷在目,不過那其實是六年半前的事了。
2018 年十一月和 Rex 的同事們一起登上奇萊南峰,那兩天一夜是我第一次過夜登山,第一次背負重裝,第一次站在海拔 3000 公尺以上的山頭,也是第一座百岳(只需要走半小時的石門山不算)。當時除了衣物,幾乎所有裝備都是借來的,甚至登山鞋也和媽媽借用。那時所有人都說奇萊南峰是新手路線,但我深刻記得攻頂路上的喘息,下山途中腳趾極度疼痛,每一步都舉步維艱,天色漸暗還未到登山口時都快哭出來了。
那之後,我還是有想爬山的,因為我看見了從未見過的自然景色,也體驗了前所未有的意志專注與登山的純粹。然而那些年完全以工作為重,經常週末工作,總是與登山團擦身而過,沒在運動鍛鍊也不敢貿然自己上山。
2020 年走了一趟瓦拉米步道,不久疫情爆發,後續頂多走走郊山,更多時間留給瑜伽和攀岩,直到 2024 年暑假尾聲,看到 Tina 詢問有沒有人要一起爬北大武山的動態。
不知道為什麼當下的我毫無猶豫,立刻回覆報名?或許是漸漸對自身體能多了些信心,開始攀岩之後常看到各種 outdoor 影片,內心似乎潛藏走入自然的悸動已久。加上過去有段時間經常到屏東出差,偶聞北大武如何作為「南台灣屏障」,保護屏東平原免受颱風侵襲,亦曾見其雄偉立於遠方。總之,想去的心情很鮮明!
九月確定成團,團員都是前同事好夥伴,由於都是第一次爬北大武,我們選擇購買台灣三六八的行程,有嚮導比較安心。敲定十一月登山後,等待山屋抽籤、準備裝備、訓練體能……沒想到大家期待雀躍又微微緊張的心情,在十月被颱風瞬間吹垮。
十月初強颱山陀兒於高雄登陸,正是撞上大武山,而後漸漸在台灣上空消散,但山中步道仍受影響,有路基掏空或坍方的危險,北大武步道與山屋都宣佈封閉。那時心想,好不容易湊齊大家可以一起登山的日期,不如先爬其他山暖身,改行程後,十月底竟又來個強颱康芮,台灣多處步道都暫停開放,只能認命延期。
那時我在群組開了一個 2025 年的日期投票,命名為「不能放棄北大武」。沒忘記最初從沒爬過百岳的 Tina 開團,是因為家鄉在屏東,就只想爬北大武,我也不想放棄睽違多年登大山的機會。
那時重新找到三月底的交集,靜候北大武步道維修後重新開山,這次總能爬到了吧?正當我們再次開始預備,二月卻得知剛好遇上部落成年禮活動,當週末山屋不開放……
或許,是老天要我們再多做準備。或許,是山知道那些日子還不是最好時機。 我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,然後重新開啟日期投票,訂出下一個日期在五月。
五月的夏季北大武
敲定五月登山日期時,大家唯一的擔心就是梅雨。沒有夏季登高山的經驗,也不太了解實際的體感溫度。時間靠近時,不斷用 windy 密切關注氣象,不過山上天氣變幻莫測,只能備好裝備,也做好心理準備。不管怎麼說,從 2024 年底到 2025 年中,我們已經為這趟山之旅等了半年,如今終於可以上山了!
我們團員總共 7 人,其中四個人(包含我)前一晚就先從台北到左營住一晚,讓自己有精神點,雖然當晚還遇到民宿老闆失誤沒有打掃房間的插曲,不過最後還是有順利入住,讓我們登山首日悠哉地起床出發。
夏季之熱,山莊之好
這次三天兩夜的北大武行程,考慮到山屋可能會遇到老鼠,或是通舖更難避免聲響干擾睡眠,所以我們選擇住帳篷,一帳睡四人,我自備充氣睡墊和枕頭,兩晚都睡得不錯,也沒有遇到據說很猖狂的黃鼠狼。實際上山發現五月登山的人不多,住在檜谷山莊大約 30 人,帳篷營地和山屋都沒有住滿,用餐排隊打菜也很快,這應該是夏季登山的好處吧?(通常最熱門的時間是秋季)
三天行程當中,第一天是意外最不舒適的,因為很熱!當天從上午十點起登,傍晚四點半抵達檜谷山莊,正午前後氣溫大約有 23~25 度,樹林間沒什麼風,濕度也很高,加上從一開始就一路陡上,先前颱風過後步道重修,中間還有一段必須高繞,讓平常汗流不多的我也滿身大汗,需要不斷補水與散熱。
第一天最開心的時候,是抵達喜多麗斷崖。暫時結束陡上路徑,視野突然開闊,山風輕拂而來,忍不住多逗留一會兒,眺望平原、河流出海,甚至望見小琉球,以及山雲湧動。
抵達檜谷山莊時也非常快樂,卸下裝備,換上輕便營地鞋,然後是令人驚豔的晚餐!不得不說檜谷山莊的餐點實在厲害,每天早餐晚餐菜色不同,營養十分均衡,晚餐有白飯、肉類、魚類、蛋類、青菜與水果,還有備有熱湯、甜湯、冷熱開水,而且樣樣調味恰好,既不會乏味,也毫不膩口;早餐則有鹹粥、小菜和饅頭,為登山行程補足能量。大家下山之後都對山莊餐點念念不忘!
此外,檜谷山莊的廁所數量足夠,都維護得頗乾淨,還有一間更衣室,夥伴紛紛進去擦澡更衣,讓自己更舒適。總體來說,除了部份夥伴說山莊提供的睡袋裡有點臭之外,一切都很好。
陡上陡下,撤退無悔
第二天半夜兩點出發攻頂之路,這段更體會到為何有人說北大武不適合純新手。其實北大武步道維護得非常好,路徑明顯,而且多處設有拉繩、鐵鍊、安全網與ㄇ型釘等安全防護,即便有些地方高低落差較大,或是要翻過倒樹與內傾岩壁,也都能找到抓點與踩點,只要足夠專注與穩定,且有登高的體能,就不成問題。但是,攻頂之路是連續陡上,對體能與熱量都是劇烈消耗,回程面對連續陡下,加上霧雨增添濕滑時,滑倒的風險絕對倍增。
當時提到要去北大武,岩友開玩笑說「北大武沒滑個兩下說不過去」,檜谷山莊莊主曾說北大武是一座「很容易摔倒卻又不能摔倒的山」,嚮導 JJ 途中也提醒我們留意黃土泥濘和那些微濕的石頭。實際登山過程真心覺得上山只要一步一腳印踏好就簡單,下山深怕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(某段ㄇ型釘在微雨中簡直比岩壁還要滑),陡下讓膝蓋很痠之外,我也意識到熱量不足可能會影響專注力與判斷力,雖然和前面夥伴距離有點拉開,我還是選擇停下來補充熱量。
至於為什麼我們最終沒有攻頂呢?一位越野跑大哥下山經過我們時,問我們怎麼放棄了,我當下突然答不上來。當我們清晨 5:40 走上稜線,天色由原本出發時的黑暗、深藍、淺藍轉為霧白,大家站在路標下因強風增添保暖衣物,夥伴開始向上帝禱告,而我想起一路伴隨的悶雷聲響似乎在靠近,嚮導也說降雨機率頗高,且往三角點還有兩小時路程,內心著實擔心下山危險,大於想要攻頂的期待,可是看著禱告中的夥伴,心裡還是有一點掙扎。
當夥伴禱告完畢,嚮導 JJ 轉過來說明對現狀的評估,和我想的雷同,JJ 判斷就此撤退是比較安全的選擇,詢問大家是否同意。大家答覆時沒有猶豫太久,縱然多少有點可惜,不過我們都不後悔。或許正因為我們提早下山,還有時間午睡,午後才有精力多喝點甜湯、一起坐在山莊屋簷下聊天,還有重返喜多麗斷崖,看見陽光從雲間灑落,雲從山邊湧上又再如乾冰順著山峰洩下,以及暮光漸暗,眺望屏高華燈初上,甚至有小小煙火,協作大哥也來和我們分享八五大樓、義大摩天輪、壽山的位置。那美麗與平靜的富足,不僅是因為風景,更是因為我們的同在。
最後一天,同樣面對陡下,但已經要下山回家,大家的腳步似乎都輕快起來,不過遇到大雨來襲,變得涼爽,卻更要小心滑倒。幸運的是兩陣雨不至於沖垮道路,反而剛好洗刷泥巴,比起攻頂之路已算相當好走,只是沿途不少碎石落葉都是滑跤的陷阱,需要善用登山杖或抓一旁的岩石與樹幹輔助。下山時大家多少都有滑一下,所幸有滑沒摔,我們都平平安安無傷回到登山口,看到柏油路時,大家都好開心,因為我們一起完成了這趟不容易的旅程!
很喜歡下山後 Tina 感言寫到:「我們不會有誰被落下、也不會為了攻不攻頂有紛爭,遇到困難一定有人伸手援救,還有各種互相,相信這一切平安順遂都不是理所當然的,也相信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~」我想這就是一起登山的真諦,因為有彼此,登山旅途才更加值得回味!
林相千變之美
總體而言,夏季的北大武,最擔心的就是遇雨濕滑,我們遇上卻也挺過了!對我而言最大的障礙反而是昆蟲。我沒想到 2000 公尺以上還會出現蒼蠅,也第一次遇到頭燈一開就有飛蛾撲面(為了不要跌倒,我已經極盡所能保持冷靜),似乎到 2500 公尺以上才沒有小蟲,大概是因為北大武由低海拔(1200公尺以上)一路到高海拔(2500公尺以上),無論是生物或林相,都有很多變化。
出發前我曾查到北大武山夏季可以看到一些特別的花,例如紅毛杜鵑、玉山杜鵑,這次確實有見到,登山口一開始是桐花落地,2500 公尺以上則有玉山杜鵑被雨打落。此外還看到許多可愛的小花,包含傅氏唐松草、蛇根草、台灣菫菜、華八仙等,許多不醒目的苔蘚、蕨類、真菌類也很特別。
這次沒有遇到藍腹鷳,倒是剛入山就看到小山羌,還遇到台灣獼猴,也經常聽到白耳畫眉在唱歌,夜裡則偶有飛鼠叫聲,同伴說下次應該帶上望遠鏡,畢竟欣賞動植物真的也是登山一大樂趣呢!
自我反思與分析
睽違多年登大山,這次有許多心得,除了再次感受親近大自然與專注於步伐呼吸的美好,也驗證了體能的提昇和覺察目前的劣勢。很多人會說,登山後的檢討其實很重要,因為每次經驗都可以帶給自己學習,精進下一次登山的預備,我也想藉此機會整理自己的反思與分析,分為體能、裝備與飲食三方面分享。
體能
這次剛拿到 COROS 的運動手錶,三天全程配戴,幫助我可以即時監測心率,透過紀錄也能看見上下山的體能消耗狀況:
由於自己近年主要的運動是攀岩和瑜伽,我知道心肺耐力不是自己的強項,不過在爬北大武之前,先去過一趟淡蘭古道中路,當時一開始就連續陡上一公里,當時卻發現自己雖然會心跳加快,但不會氣喘吁吁,給了自己一劑強心針。
這次爬北大武,大量陡上時心率大致有維持在 120~160 之間,不過我發覺如果剛出發就開始陡上,心率突然快速提昇的話,呼吸會變得比較急促,這時就要趕快調整步伐和呼吸,盡量小步、慢吸慢吐,讓心率穩定。
開心的是攀岩和瑜伽的鍛鍊,讓我現在的平衡感、肌力、耐力、恢復速度都比以前好上許多,三天登山後,只有大腿前側和小腿後側有點痠,腳趾更是完全不痛。但是從稜線下山的途中,還是有出現膝蓋痠痛的狀況,我想接下來還需要加強大腿前側和小腿後側的肌群,以及下山步伐轉換的技巧,才能減少對膝蓋的傷害。
裝備
雖然登山裝備大多價值不菲,但若打算多爬幾座山,準備適合自己的可靠裝備還是很重要。六年前我的裝備幾乎全部都是借用的,如今除了登山,偶爾也會去戶外攀岩,使用這些裝備的機會大增,因此下定決心挑選購入必要用品,以下列出本次特別有感、幫上大忙的裝備:
背負行進
- 登山背包:MOUNTDOOR YM Wandering Back Pack 40L(750g)——當時考慮許久要買哪一款登山背包,剛好查到 no/W 的這款輕量化無框登山包在特價,現場試背發現雖然無框,卻能非常完美的貼背,達到分散重量的效果,本次背負約8公斤,肩背毫不疲憊!
- 胸前包:Greenroom MARCHER 全型三向機能包(188g)——日常也很常用的胸前包,輕量方便,但不防水,可惜展開的大小不夠當攻頂包,不然就能一包兩用。
- 登山杖:Black Diamond 女款 Distance Carbon FLZ(335g)——輕巧強韌的登山杖,特價時購入,可折疊好收納,抓握很舒服,唯一小缺點是不小心插入岩縫或樹根卡住的話,拔起來會拉開折疊處,所以要特別留意著地點。
- 登山鞋:SALOMON OUTline GTX——已經穿五年,穿起來很舒服,但最近表面開始有點剝落,原本有點擔心防水性能是否還健在,實際三天都沒有打滑進水,真是謝天謝地,感謝 SALOMON 的強悍!
穿著
- 軟殼防風外套:Mammut Ultimate VII AF(520g)——從 2022 年穿到現在,依然是我買過最貴,卻也機能最好的一件外套!冬季戶外攀岩時可穿,登山較寒冷或微雨行進時也好穿,拉鍊一開就很透氣,本次攻頂來回都穿著,一上稜線風很大,大家都在拿保暖外套時,我把拉鍊全部拉上就沒問題了,超級實穿!
- 雨衣雨褲:RAB Downpour Eco Jacket(280g)& Pants(170g)——當時找過同樣防水係數(20,000 mm)和透氣度 (20,000 g/m2/24hrs)當中最便宜的雨衣雨褲,很輕。褲子小腿肚有拉鍊可打開,最後一天雨中下山途中穿上很快速,重點是完全不悶熱,完美防水保持裡面乾燥。
睡眠系統
- 充氣睡墊:Sea To Summit Ultra light Q Insulated WR(500g)——在墾趣購入,當時也是有特價,現場實際躺過覺得很舒服,支撐很夠,也算好收。本次是使用充氣幫浦打氣,睡起來很舒適,只是翻身時會有一點塑膠摩擦的聲響。
- 充氣枕頭:Sea To Summit Aeros Pillow Ultralight Large(85g)——墾趣佛心贈品!好的枕頭睡起來真的好讚,收納起來非常小、非常輕。
其他(照明、飲水)
- 頭燈:NITECORE NU25 MCT UL(47g)——很輕,有不同亮度和紅燈可切換,因為是充電式,要注意電量狀況。
- 軟水壺:CNOC Vesica 1L(62g)——在 no/W 剛好看到特價,裝滿可以到 1 公升,瓶身很輕,喝完可以摺疊起來,更好收納。本次只帶這個軟水壺,加上一個接近 700ml 的保溫瓶,就很夠用了。
- 運動手錶:COROS PACE Pro——參加身體控制挑戰營獲得的獎品,拿到當週就登山,三天登山時都開著運動模式,隨時可看 GPS 衛星定位地圖、高度計、心率、時間等資訊,重點是續航力超強,出發前 95%,三天後還有 33%。。
飲食
本次帶到的行動糧都很好吃,不過事後發現好像帶太多(兩人總共剩下 200g),途中其實沒有太多時間停下來吃。夥伴們也討論到行動糧真的要帶自己會喜歡吃的口味,才不會變成多餘的重量。
我喜歡的行動糧
- 義美生機堅果棒:每個 30 克、170 大卡,好吃不黏牙!有肉桂蘋果和藍莓果乾兩種口味。
- Asahi 一本滿足棒:每個 37 克、188 大卡,之前在日本買到的,有多種口味,每種都好吃,熱量充足之外,也含有食物纖維、鐵、維生素B。
- aminoMax TOP KAN 能量棒:每個 50 克、142 大卡,可以直接推擠出包裝很方便,口感類似羊羹,不會太甜。
- aminoMax 能量包:每個 32 克、134 大卡,撕開直接吸即可,含維生素B,但稍微偏甜。
- 威德in果凍白葡萄口味:每個 180 克、180 大卡,好喝但重量偏重。
這次還有嘗試使用 RACE ON 的電解質液、維生素C、咖啡因錠,但沒有其他經驗可以比較,所以不太確定是不是真的有幫助,不過至少都滿好喝好吃的~(咖啡因錠直接吞即可,咬開會很苦喔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