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運動女子如何變成規律運動咖?


近三年每週我和 Rex 都會騰出一個下午的時間去攀岩館抱石,有時週間晚上也會去,可說是非常規律。這一年每月還會製作一張當月抱石日曆圖,分享給同事或朋友,邀請大家一起來玩,期待更多新手體驗這項有趣的運動。

不少來體驗的夥伴都會對我提出好奇:「你這樣攀岩多久了?」我往往除了回答時間,還會補充自己一開始只是個「抱石肉腳」,也沒想過自己有天會愛上這項運動。

第一次接觸攀岩是 2018 年,當時 Rex 受同事邀約一起去。Rex 很快就愛上這項運動,我也跟著去玩過幾次,但那時的我非常弱,經常連 V0 或 V1 都爬不完,有時挫敗地看著岩點和牆面,認為自己花了入場費卻爬不動,很浪費。

隨著工作繁忙,那年還努力拚完成論文,我沒有持續攀岩,非常偶爾才和 Rex 一起去一次,就算有一點點進步,依然還是菜到不行的新手。

事後回想,爬不動的主因絕對是當時的我根本沒有任何運動習慣。

曾認為自己無法養成運動習慣的不運動女子

大家在學生時代都有體育課,至少會維持基本的運動量。上了大學之後,我的運動大致依靠每天在政大上下山,以及參與系羽的訓練,但大學的我總是把其他事務的優先次序安排在系羽練習之前,所以體能遠遠不如其他隊友。

大學畢業後,我應該有兩三年沒什麼運動可言,只有喜歡飯後散步而已。2017 年開始正職工作後,越來越感受到身體的僵硬,聽聞同事開始去鄰近辦公室的健身中心上瑜伽課,才決定跟著入會,希望至少能稍微透過運動放鬆一下。可以完全隨性安排時間與課程的方式,讓我體驗到不同瑜伽流派、飛輪及重訓教練課,可是我屈服於惰性大多選擇令人放鬆的舒緩瑜伽,基礎體能實在沒什麼進展。

當時的我曾和朋友聊到,我認為自己無法成為規律運動的那種人,一方面我認為自己騰不出時間,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動力讓我想要揮灑汗水,忙碌與疲憊的工作之後,我只想放空休息。

家人的遭遇讓我重新審視人生的優先次序

直到 2019 年,年初某天媽媽送急診,開了大刀,切片診斷為直腸癌,開始定期出入醫院的治療歷程;年中竟又發生奶奶出車禍,右腳膝蓋被撞碎,腳趾被壓斷,老人家的身體機能急速衰退,出院已是一個半月後的事情。這一切徹底改變了我們家的日常。

那段時間我常感到痛苦,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工作,而不是在家人身邊。每一次加班都引發我的抗拒。家人讓我強烈意識到「沒有健康就什麼都沒有」此言不假。過往我以為自己「沒有時間」,其實只是優先次序的問題,儘管盡責工作仍是重要的,但自己與家人的身心健康更應該排在最優先的位置。

我曾聽聞一些能兼顧工作與身體健康的高效人士會說,維持身體健康是個人責任,他們認為他人理應能像自己一樣,為使命承擔工作、展現高品質的工作表現,同時規律運動、攝取健康食品,讓自己保持活力和專注。但我發覺「每個人應該都能選擇兼顧一切」的論述是暴力的,當每個人的過去經歷與所處環境條件不同,我們怎麼能將健康與否單純視作個人選擇與意志力的結果?這正是忽略了「健康不平等」。

當我在內心調整了人生重要價值的優先次序,我才真的打從心底確信鞏固自己的健康是優先的,我不追求一切都能兼顧,而是確認何者之於我更重要。那是就算我有時為此拒絕加班與聚會,或許會換來同事或朋友的不諒解,也不會輕易動搖的程度。

遇見好的瑜伽老師

剛好同年年底,朋友捎來訊息,分享她的好友決定成為獨立的瑜伽老師,剛開始開課,邀請朋友一起上課。我接受了這個邀請,期望每週固定的瑜伽課能讓自己真正抽離工作與調養身體。很幸運的,這讓我遇見了很認真、很關心學生的子葳,儘管年齡相仿,卻有深厚的瑜伽功力和信念,支持我們逐漸開展身體的能量。

起初上瑜伽課,其實滿辛苦的,因為子葳的瑜伽課會鍛鍊到各部位的柔軟度與肌力,不是輕鬆的趴在那裡,而是會做到流汗的那種。好在子葳非常溫柔,會不斷提醒我們感知身體的狀態,透過呼吸讓身體慢慢到位,做不到的時候可以尋求替代動作,或是稍微休息一下,不偷懶也不勉強。

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子葳曾說,在做不熟悉的動作,或是延展到不曾嘗試的程度時,大腦會反射性的要我們保護自己,而有些微抗拒的反應,但如果這時專注地深呼吸,傳遞訊息給大腦,就有機會發覺身體還有空間延展更多。

那一年我也漸漸感受到,在這樣有點挑戰性的瑜伽練習中,因為必須專注在身體上,更能完全暫時放下大腦中的喧囂;也因為身體有確實地活動起來,最終的大休息與後續的睡眠能更加深沈與放鬆。

從那時開始,每週平日騰出一個晚上浸泡在瑜伽的空間裡,讓我真正感受到運動確實會帶來好處,那種實在的感覺,可謂前所未有。於是自 2020 年,瑜伽正式成為我的第一個規律運動項目。

身體有感、真心喜歡,才有辦法成為規律

2020 年除了瑜伽,我也開始調整飲食,減少攝取牛奶,增加吃健康餐盒,希望讓身體輕盈一點,精神更好一些。當時另一個提昇健康意識的契機,則是 Covid-19,當全球各地都在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,那一年即便處在作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,疫情新聞仍不斷提醒自己健康的重要性。

練了瑜伽大約一年後,2021 年 3 月某天我勉為其難地陪 Rex 一起去抱石,那天我卻非常意外地在一小時內完攀五條過去一直無法突破的 V1 路線,這讓我發現持續瑜伽的練習確實稍微改善了體能,而那一天獲得的成就感也讓我一掃個人狀態的陰霾。後來我幾乎每週都想去抱石,進步速度比想像中更快,滿滿的成就感幾乎可謂令人上癮!

然而,2021 年 5 月 19 日疫情升溫,正式宣佈三級警戒,開始兩個月的居家生活。充滿感激的是,當時子葳轉而開設視訊瑜伽課,因為沒有其他運動選項,Rex 也開始加入我的行列,一起在鏡頭前上瑜伽。那時剛好開始留職停薪休息的我,還幾乎每天煮飯,更是每天睡到飽,維繫身體健康的三大要素睡眠、飲食、運動都意外兼顧了。

三級警戒解除後,我和 Rex 又回到攀岩館,變成每週一堂瑜伽課,加上一次抱石,一直持續至今。

瑜伽帶給我平靜與舒展,讓我認識到身體可以兼具柔軟和力量,也學習到溫柔而堅定的看待身體的狀態及潛能。 我也從瑜伽學習感知身體各個部位,並持續練習不比較,而是在每一次練習回到當下,給每個知覺一點 challenge 或 balance。

抱石需要運用全身肌群,同時需要平衡感、柔軟度、協調性,在挑戰路線的過程中不自覺就達到全身運動的效果,路線的解題要素和趣味性則帶來更強烈的腦內啡和多巴胺,不僅如此,因為 Rex 的陪伴與岩館的正能量,我也重建了成長型思維(Growth mindset),我開始能夠關注每一次動作或技巧的進展,不過度糾結於是否完成路線,而是透過一次次上牆,發覺自己學到什麼、訓練到什麼,多前進一個岩點,或是更加穩定與流暢都是進步。

我從 2022 年開始紀錄體重和體脂率的變化,大約半年後,我從 61 kg 減至 56 kg,體脂率從 29% 降至 23.5%。我並不追求數字本身的改變,沒有減重的壓力,而是單純享受瑜伽和抱石帶給我的快樂,伴隨而來的實質變化都像附加的獎勵,逐漸看見體態的改變,明顯感受到贅肉減少,消除身體的沈重感,變得更有精神,情緒更穩定。

那個不曾相信自己能養成運動習慣的我,就這樣漸漸變成規律且喜歡運動的樣子。我體悟到一件事要能養成規律,並不能單純依靠意志力和自律,其實只要身體與大腦確實獲得正向的感受,就會有內在動機想要去執行。如果還沒建立運動習慣,很可能只是因為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,或者,內在確實更重視其他事情。

身體的改變,從心開始

若要總結這段轉變,我會說「身體的改變要從心開始」。

我並不想告訴任何人「必須」規律運動,我的自身經驗告訴我,「必須」帶給人壓力,而壓力會讓人自然地抗拒。但是,當我們身體與大腦真實地感受到變化,開始打從心裡喜歡上運動,自然會想要動起來。

無論是哪一種生活上的改變,剛開始一定會有阻力,畢竟人就是順應慣性,「心理摩擦力」必然存在,也因此無法追求速成,我們能做的,是從容易執行的小小改變開始,或許是報名一期瑜伽課或健身課,或是參加一次某種運動的體驗活動、上班日的午餐購買另一家健康餐盒、運用 Pokemon Go 激勵自己去走路。

然後我們需要覺察這小小改變帶來的感受,仔細感知吃不一樣的東西帶給身體的感覺,以及做不同運動之後身體與大腦的輕重,這些知覺帶來的回饋感絕對遠勝於外在目的或數據,那才能促使我們逐漸建立真正長久的新規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