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傷害帶給我的體悟


抱石脛後肌拉傷(2022)

那時確診 Covid-19,在家關到第五天,症狀已經緩解得差不多。太久沒活動筋骨,那晚就看影片做做伸展。做到一個拉伸腿後側的動作時,左腳腳跟底部瞬間一陣刺痛,還沒清楚怎麼回事,痛感就稍縱即逝,我便不以為意。沒想到後續只要不小心拉伸到左腳小腿後側,腳底就是痛。

推敲了半天,唯一想到的可能性是確診前週末去攀岩館抱石,有條 V3 路線我嘗試多次,起頭要靠左腳踩高,當支點下壓帶起身體,有次快要成功,就讓我忍不住多試幾次,直到真的使不上力才放棄。大概就是那時過度用力,導致肌肉拉傷。

原想休息一段時間應該就沒事了,卻又痛了一週,驚覺這樣下去不行,趕快預約復健科看診。第一次看復健科,醫生仔細檢查後,判斷不是足底筋膜炎,而是脛後肌連結到腳跟的地方受傷,病歷上打印著我也不太能理解的「著骨點病變」。

隨後在診所做復健,體驗各式加速血液循環、舒緩疼痛的儀器,例如電療、紅外線照射、微波。大致就是坐在那邊等電療時間到,可是走路還是會痛,似乎沒有明顯改善。瑜珈課更是很多動作都沒辦法做,讓我越來越擔心。

Rex 上網找了些資料後,認為透過按摩放鬆小腿後側脛後肌可能會有幫助,於是我們改變策略,由他協助按摩,結果按了兩次就有明顯的好轉。我便不再去診所電療,而是認真按摩放鬆肌肉,大約三週後,終於能恢復正常運動,只是我仍然會特別小心注意腳的狀況,避免復發。

那是我第一次經歷運動傷害,整個過程讓我感受到身體真的能教導我們體會許多道理

運動時錯誤或過度的用力,會帶給肌肉傷害,如同我們有時在工作與生活中過度用力,也會帶給身心傷害。有時是急性的傷害,有時則是累積的。 這些傷害會讓我們感受到一部分的自己「失能」了,而失能又會帶來焦慮感,實際上也確實會讓我們做不到某些原本做得到的事情。

治療復原需要精準的判斷,與治本的措施。人體的肌肉、筋膜與神經錯綜複雜,有時痛點不一定是真正受傷的位置,正確判斷才能精準的治療。此外,在我的這次案例中,電療屬於治標,放鬆正確位置的肌肉才是治本。這不也和心靈上的傷一樣嗎?我們外顯的行為表現或表層情緒或許可以被緩和或暫時療癒,但若沒能覺察心靈真正受傷的地方,又該如何按壓到心靈深處,給予適切的按摩?

最後是要有耐心一旦受傷,勢必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復原到過往水準。通常肌肉量或肌腱拉傷,完全復原可能要兩至三個月,只可惜關於心靈,沒有這種「通常」,只有我們給予耐心與接納,它才會慢慢好起來。

頭倒立後倒腳背撞瘀(2024)

2024 年的倒數第二天晚上如常上瑜珈課,當天老師帶領我們練習頭倒立,我發覺自己第一次快要成功將腳拉起,下課時再嘗試,靠自己的肌力讓腳離開地面,向上豎起!不料一瞬間重心不穩,往背後一倒,腳側著地,撞擊到右腳腳背。當天離開教室時,右腳腳背已經腫起,穿鞋走路壓迫到就會痛。於是開始倚靠左腳,盡量拖行右腳,讓右腳不用施力。

所幸隔日會議不多,麻煩同事都改成線上進行討論,讓我可以在家工作,給右腳充分休息機會,家裡移動就靠扶桌、扶牆、扶椅,還試著扶除濕機(有滾輪可以推著移動),中午也不出門,簡單蒸餃子吃。一天早晚各個冰敷一次,加上擦喜療瘀藥膏,晚上出門吃飯時雖然還是會痛,不過並不嚴重。

轉眼就是 2025 年的第一天,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的腳。受傷後的第二天,腳已經消腫不少,但穿鞋走路會稍微壓迫到,還是有一點痛感,所以我走路仍以左腳施力為主,能少用右腳就少用,真的辛苦了左腳(那天左腳大腿特別痠)。

直到受傷後的第四天,觀察消腫許多,瘀青顏色開始變化,下床時踩地也不痛了,正想著可以正常走路,沒想到我的身體反應卻是繼續拖行右腳,大腦轉不過來,一時不會走路了!

這時 Rex 建議我坐下來活動右腳,轉轉腳踝,動動腳趾,輕輕向各方向轉動腳掌,微微拉伸。幾分鐘後,我終於恢復正常走路姿勢!我頓時醒悟,因為我相當怕痛,也很擔心再用力會耽誤復原,所以 我的大腦牢牢記著要避免右腳活動,更要避免疼痛,連日拖行走路,也讓身體養成新的習慣,一時無法調整回來。然而,當我透過活動腳掌腳趾,傳達訊息給大腦:「你看,這樣活動不會痛了!」我的大腦才能重新指揮右腳正常行走。

這次又給了我新的體悟:

一是受傷後若能盡快開始處理(冰敷、擦藥),讓傷處能好好休養,能大幅加速復原

二是大腦為了保護身體,有時會形成限制,這就是為什麼受傷之後,對於當時的動作會感到害怕,或是反射性的避免某些動作。然而若能透過輕微的活動,或在更有安全感的狀況下複習同樣的動作,讓身體與大腦重新確認那是安全的,就能擺脫自我保護的限制

我想心靈上的傷,想必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只是心靈的傷不如身體的傷明確可見,有時我們以為沒事,結果繼續累積傷害。而當那些傷已經讓我們感到痛苦,大腦為了保護我們,也會啟動防衛機制。那不僅會改變我們的行為與態度,也會為我們設下限制。直到我們獲得新的成功經驗,幫助我們突破原先的假設,成立新的信念。不過這真是比身體的調適難多了,因為心靈需要的安全感,不是調整空間或動作就能營造,還需要旁人的支持與協助

所以啊,如果哪天我的身心受傷了,我希望能給予它休養的時間與空間,並告訴我的大腦,這是被接納的。如果哪天我遇見身心受傷的人,我則會希望自己能給予他安全感,讓他確實感受到現在與過去的情境不同,這次,我們可以一起努力避免傷害。